报道称,华人(国籍可能是任何国家)旅行团流行去一些不是很有名的地方,比如黑山、波兰。2017年出境旅游的中国人约有1.29亿人次,也就是说,全球每五位游客就有一名中国人。2016年中国大陆游客境外消费总额(2610亿美元,约合16443亿元人民币)是美国游客的两倍。
2018年春运期间,预计中国道路旅客运输量将达24.8亿人次。报道称,首先,这个数字应当除以二:旅客总是有去有回,而且往返可能还不止一次。然后,同期,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预计为3.89亿人次,主要是在中国国内流动。而且,搭乘飞机的旅客还有6500万人次,有些人是横跨中国东南西北、飞越千里回老家,还有一些人飞到国外,因为“中华世界”遍布全球。此外,还得算上其他数百万华人,例如:马来西亚2800万人口中约有700万华人,他们也在春节走亲访友,去相邻的另一座马来西亚城市,或者去新加坡、台湾地区或大陆。
报道称,钱是个不可或缺的好东西,它能让散居世界各地的同族人变成统一体。“中华世界”如今业已形成,这个项目的成功首先归功于中国人天生的务实精神,其次中华民族文化特点也提供了助益。当有人试图(全面或部分)复制“中华道路”的时候,中华文明的代表们通常会说:别试了,每个民族的道路都是独一无二的,各民族应当从这种独特性出发,走出一条本民族之路。(编译/朱丽峰)
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中国游客
语言不是关键,文化影响世界
报道称,在全球各地的“中华世界”里,过春节的方式都差不多:处处装饰着红色的大型购物中心、音乐、打折、自拍。马来西亚有个春节习俗:大家订购一大份很长很长的面条,寓意着幸福长寿。
据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统计,2017年赴欧洲观光的中国游客达1240万人次。有预测称,该指标到2022年将增至2080万人次。虽然中国人也有不少亲友定居在欧洲,但是这与春节一定要拜访亲友的风俗没有直接关系,有直接关联的还是钱。几年前,中国人游欧洲大多是购物,富起来的“新中国人”到欧洲是为了买时尚名牌,如今,其中一部分人转而喜欢游览欧洲博物馆。
报道称,需指出的是,北京并未将推广汉语或方言放在第一位。在美国或欧洲,大学生们花很多钱去学汉语已经成为一种自发的趋势,不只是普通话,还有各地方言,比如粤语。他们需要这样做,以免跟不上离开中国经济就走不动的当今世界。但是,北京却在世界各地投资建立了多所孔子学院,其内容并不单是语言,还包含哲学,即思维方式,也就是所有华人公认的理念:何为家、何为国、何为正确的生活。此外,强大的日常生活文化也在流传,例如将各地“中华世界”连接在一起的面条,还有成千上万道散发着熟悉香味的中国菜。
原标题:中国春运影响“遍及全球” 俄媒:“中华世界”已然形成
据俄新社1月30日刊登题为《中华世界已然形成》的报道称,穆斯林从中东和北非向欧洲移民的规模跟中国人的春运没法比,后者是“中华世界”的一项传统。
2017年2月26日吉林长春火车站迎来客流高峰,图为旅客在长春火车站候车大厅内候车。 参考消息网2月1日报道俄媒称,还有两周多才到中国春节,全球规模的奔波忙乱已经开始了:数亿中国人不辞劳苦赶回家过年。几年前,变态热血传奇,这一场景就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。 报道认为,对中国人而言,语言的整合作用并不是关键因素。在泰国或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地区聚居着大量不懂汉语的华人,但他们都是“中华世界”的一部分。也许原因在于,与其说中国是一个国家,不如说是一种文明。正如欧洲一样,人们使用着各种各样的语言,但拥有很多令人亲近的共同点,这种共同点被称为文化,既包括绘画、建筑,也包括普通的日常生活。